盛志勇,男,汉族,1920年7月1日出生于上海,浙江德清人,中国工程院院士,烧伤外科专家,全军烧伤研究所名誉所长,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(原304医院)专家组组长。
盛志勇主要从事创伤、烧伤外科临床和实验研究。
1920年7月1日,盛志勇出生在上海杨树浦一个医生家庭。
1942年,毕业于上海医学院。
1942年1月—1947年1月,在上海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工作。
1947年,赴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医学院进修做访问学者。
1949年1月—1950年1月,在上海沪东医院工作。
1950年1月—1952年1月,在上海中山医院工作。
1952年1月—1961年1月,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外科系工作。
1961年1月—1981年1月,担任解放军301医院创伤外科主任。
1981年1月,担任解放军304医院副院长兼军医进修学院创伤外科中心主任。
1996年,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(医药卫生学部)。
教育理念
盛志勇认为,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,必须在临床工作中深入观察、勤于思考,从发现的问题入手,临床上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,要打主动仗,防患于未然,这样才能收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盛志勇认为,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,作为一名专家如果培养不出超越自己的学生,就是他最大的失败。
讲座报告
2013年11月15日,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13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,盛志勇在学术年会上作了题为《中国烧伤医学发展的历史回顾》的报告。
指导学生
截至2012年4月,盛志勇培养博士后2名、博士生11名、硕士生9名,其中包括:朱兆明、郭振荣、柴家科、付小兵、胡森、姚咏明、王正国等等。
家庭背景
盛志勇的父亲年幼时,家境贫寒,七岁时就给人家当放牛娃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一位外国传教士看他人很机灵,就联系让盛志勇的父亲到杭州蕙兰中学读书,后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医学院。盛志勇的母亲是浙江湖洲人,曾就读于金陵女子大学,后因家境不好,中途辍学,盛志勇的母亲与盛志勇的父亲在上海杨树浦开了一个小诊所行医。他们从一张病床干起,发展到一百多张床位,药房、化验、X光透视、手术室……一应俱全,小诊所也取名叫“沪东医院”。杨树浦是一个工业区,那里的贫困工人多,父母对这些贫苦的工人甚是同情,扶危济困,治病行善,和工人关系处的很好,在工人中有很高的声望。受家庭的熏陶,使盛志勇幼年就立志长大后要做一名医生,为百姓治病,普渡众生。
外号“猴子”
盛志勇从小爱好运动,乒乓球、足球、网球、游泳、跳绳、踢踺、双杠样样喜欢,而且一学就会,在华山医院实习时曾荣获跳绳冠军,同学们送他个外号“猴子”。
充满好奇心
盛志勇年轻时好奇心很强,什么事喜欢自己动手试一试,他听说人的颅骨有7个孔,在7个孔里放上7颗黄豆,洒一泡尿,颅骨就会在地上滚动,于是他就和同学到郊外找了一个人颅骨如法泡制,结果这个颅骨动也没动,他才知道这是大人骗小孩子的。他在中学时对化学非常感兴趣,化学成绩在全班也最好,有一次他在家做电解实验,用的是漆包线,由于不绝缘差点被电死。
兴趣爱好
盛志勇的业余爱好十分广泛。小时候,他喜欢逗蛐蛐、养虫子、养小白鼠。参加工作后,他又喜欢上了集邮,只要看到邮票,就注意收集,时间一长,清朝的大龙邮票、德国100多万马克的邮票等都有收藏。“可惜有许多很珍贵的邮票在‘文革’中作为‘四旧’给丢了。”盛志勇说。
盛志勇也喜欢音乐,尤其喜欢西方的男高音和歌剧,如《茶花女》《蝴蝶夫人》等,并喜欢收藏外国古典音乐的磁带、CD唱片等。盛志勇还喜欢书法,在繁忙的工作间隙,他会挥毫泼墨来调节身心。“工作之余,在办公室中走动走动,抬头欣赏并陶冶一下情操。有时候看看别人的字,来了灵感,我就提笔写一写。人老了要有些兴趣爱好,这样心态才不会老。”
盛志勇是中国最早从事烧伤、创伤的研究人员,为中国的医疗乃至世界的医疗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(中国网络电视台评)
盛志勇是中国创、烧伤专业开创者之一。(中国工程院评)
在近六十年的医学生涯中,盛志勇以对医学事业的挚爱和顽强不息的探索精神,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医学之最,为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。(人民日报海外版评)
在盛志勇身上,既具有科学家的睿智,又具有战士的勇气。作为中国烧伤医学专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,在近70年的医学生涯中,他以对医学事业的挚爱和顽强不息的探索精神,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共和国医学之最,他精湛的医术使无数遭火魔吞卷过的人获得第二次生命,特别是在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治疗方面,把中国烧伤救治水平推向了世界领先地位。(新华网评)
盛志勇院士是医术精湛、医德高尚的大临床学家,是科学研究上获得卓越成就并享有国际盛誉的大科学家,也是桃李满天下的一代名师和大教育家。(中国工程院院士、野战外科专家王正国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