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家在钱塘丨百年盛氏宗祠焕发青春活力编者按:你也许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,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眷恋;你也许是来此打拼的新杭州人,对这个城市充满了好奇。你可能已经对西湖如数家珍,但杭州城乡的这些历史建筑你可能并不熟悉。浙江新闻客户端杭州频道携手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文物处开设专栏《家在钱塘》,为你讲述这些文物建筑背后的故事。 在杭州市富阳区大源镇,有一个名叫觃口村的美丽村庄,村名中的“觃”字,在字典中专指觃口村。传说,这个字是梁武帝萧衍所造,是为了纪念他在这里“见”到了失散多年的儿“子”,这也让觃口村多了一分传奇色彩。 然而真正让觃口村平添历史气质的,还要属村中的——盛氏宗祠,它2011年被富阳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。 盛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,即1750年,由盛氏第四代十八位族亲兄弟协力出资建造,距今已有二百六十余年。2003年,为保护祖先产业,觃口盛氏家族自发集资26万元进行修缮。 宗祠坐东南朝西北,面阔五间,二进院落布局,占地面积611.9平方米。宗祠大门上方悬挂匾额,上书“盛氏家庙”。大门两侧的八字门墙上,嵌有“流分南渡”“派衍东南”对联石碑,据盛氏族人口述,这两块石碑乃是南宋原物,见证了盛氏一族随宋高宗南渡,并择东南之地繁衍生息的发展历程。 宗祠内,前厅设有戏台,顶部有藻井,三面敞开,飞檐翘角,是宗祠内最华丽的建筑。值得一提的是,与大多江南地区的戏台建筑不同,盛氏祠堂的戏台支架不是常见的木质柱架,而是更加沉重和坚固的石质柱架。 与戏台隔着四方天井相对的是宗祠最主要的组成部分——厅堂,这里供奉着觃口盛氏一族中,最具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几位祖先,每年的除夕和大年初一,族人们都会自发前来祭祖,缅怀先人。 斗转星移,时移世易,盛氏祖先的丰功伟绩已经湮没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,但宗祠流芳,家风遗训已经融入了盛氏后人的血脉中。在忠孝仁义的家风熏染下,盛氏后人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,他们对国尽忠,为家尽孝,书写了一章章盛世华章。 抗战时期,觃口村盛生槐、盛本荣父子同时参加新四军,上阵杀敌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仍然是村民们赞不绝口的英雄壮举。建国初期,觃口欢庆社社长,中共党员盛竹生同志为保护集体财产,被洪水冲走,时年三十六岁,他用年轻的生命为盛氏家族立下了不朽的丰碑,谱写了一支令人敬仰的壮丽歌曲。 现如今,盛氏宗祠不仅仅是盛氏族人的精神家园,更是觃口村公共文化产业基地,集老年活动,道德、文化讲堂、农家书屋于一体,全天候对外开放。学堂启蒙礼、重阳敬老礼、书画展呈、才艺展示、故事会等等都在这里开展、展示、传承,百年老祠堂焕发新的青春活力,也让祠堂文化得以延伸绽放。 |